
根據科技分析公司Techinsights 研究,iPhone 11 Pro MAX最貴的零件是其三鏡頭系統,成本為73.5美元,超過手機螢幕(成本66.5美元)及台積電的A13 仿生處理器(成本64美元)。
手機鏡頭是iphone最貴的零件,蘋果主要的手機鏡頭供應商是台灣的大立光電,而大立光過去亦是全球最大的手機鏡頭公司。手機鏡頭技術不像芯片般高,故大立光沒有像台積電那樣誇張地壟斷了市場,舜宇光學最近氣勢如虹,未來更有機會成為蘋果供應商之一,它有機會挑戰大立光成全球最大的手機鏡頭供應商嗎?
而更為人津津樂道的是舜宇的故事,創辦人王文鑒當年帶著8個考不上大學的高中生借了6萬元創業,在90年代運用非常前衛的員工持股計劃藉由讓員工認購公司的股票,成為公司的股東之一的模式發展(ESOP),在當時的中國是不可想像的。

舜宇光學不像華為及中芯等,在中國沒有官方背景,1984年,37歲的王文鑒擁有高中學歷在電器廠擔任檢驗員。大陸在改革開放初期,他被視作「較有文化」的工人,因此被借調至「第二光學儀器廠」的新單位擔任廠長,這就是舜宇的前身。
當時廠內只有八名高中生,也毫無量產經驗,一開始就面臨困境。為了突破障礙,王文鑒把目光放在鄰近的浙江大學,校方有研發實力,工廠有現成產能,雙方一拍即合,浙江大學研發的相機鏡頭、顯微鏡、望遠鏡,多交給第二光學儀器廠生產,就這樣,工廠度過了第一個生存危機。
另一方面,王文鑒的口頭禪是「財散人聚」,他從不吝惜地以股權激勵員工令他們對公司事務更有歸屬感。1994年,舜宇舜宇集團進行了股份制改造,400多名員工,包括廚師、清潔員都拿到了股份。以現時的股價,公司這些早期員工已是億萬富翁。華人企業大多是家族化,這種員工股份激勵制度在90年代的中國是難以想像的。
舜宇亦曾受過挫敗,1995年,公司曾因發展其他業務失利而錄鉅額虧損,王文鑒痛定思痛,決心專注於光學產業令公司重新上路。由於篇幅所限,其他故事不詳述,上文部分參考此網頁,有興趣的讀者可自行參閱。

舜宇去年業績亮麗,盈利增長迅速,但舜宇同樣注重R&D,根據2019年年報,舜宇研發開支較2018年增加了超過50%,達至約22億人民幣,而獲授權專利1,521項,亦較2018年了多了超過50%。
舜宇上市時招股價3.82,現時升了近40倍,未來股價仍有上升空間嗎?筆者稍後會綜合過去業績報告,行業前景,管理層質素等和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