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資者追求回報,但我們要先搞清楚甚麼是回報。多少回報才是合理?那先請各位思考以下哪項投資的預期回報較高。
A. 100%獲得 $30,000
B. 80%機會獲得 $45,000,但20%機會一無所有
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Daniel Kahneman進行了上述實驗,結果有近80%人會選擇A,但實際上B的預期回報是較高的。預期回報的計算方法是所有可能回報與各自發生的機會率乘積之和,亦即以下公式。
投資A的預期回報是100%*30,000=30,000,而B則是45,000*80%+0*20% =36,000,故B的預期回報較A高。但在實驗中大部分投資者選擇了A,當中部份投資者可能不願接受風險,在投資的世界,若不願接受風險回報便受到相當大的限制。
有部分人甚至以為不投資便不會損失,但其實這是錯誤的。因為大部份的時間都存在通脹,若以平均每年3%的通脹計算,持有現金的實際回報是每年虧損3%,所以實際上3%以下的投資回報都會令購買力出現損失。
故理性的投資者應該追求的是在同一風險下有最高預期回報的資產,而越高的預期回報需要承受越高的風險,投資者應審慎評估自身能承受的風險,如何評估及衡量風險會之後另寫文章解釋。
一般而言,債券較定期存款預期回報高,同時風險亦較高,股票相對債券同樣預期回報及風險都更高。所以在投資之前,我們要先問自己我需要的預期回報是多少,能承受幾大風險,從而建立一個適合自己的投資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