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間公司,由初創走到上市,需要多次融資。如果在初期選中日後能成功上市的公司,回報是數以百倍計。
例子是李嘉誠便是參與了ZOOM的第二輪(B輪)及第三輪(C輪)融資,共投資了3000多萬美元,以上星期五ZOOM收市價計現時超人持股約100億美元,較當初投資升超過200倍,市值更超越了超人本身擁有的長和市值。

天使投資
其實李嘉誠的投資已是較為後期的投資者,因為比B輪及C輪投資更早期的還有公司剛開始有收入的A輪,甚至在公司仍沒有收入的天使投資者。天使投資這個詞是來源於美國百老匯早期富人對缺乏資金的戲劇支持,現在一般指在公司仍沒有收入時投供資金的投資者。
根據Fortune統計,超過90%的初創企業最終都會失敗,而失敗的大部分在創業初期,當中約有30%是因為資金不足而要倒閉。故天使投資者在此階段不但可以為公司解決生存問題,甚至可以為公司帶來人脈資源。
上市前融資
成功走過了死亡谷階段,公司的營運模式開始成型,亦在此階段公司開始產生營運收入,公司隨著規模越來越大,便會進行不同輪次的融資,簡單來說,A輪是最早期融資,因為公司仍在很早期階段,所以風險仍然好大。而去到C輪融資則是接近上市的階段,風險基本可控,估值相對易做。
不少企業會在B至C輪融資尋求一些明星投資者,因為明星投資者如高瓴、紅杉資本等入股往往有明星效應更能給予散戶投資者信心,往往能為公司在IPO提高估值。

IPO上市
上市是不少初創公司的終極目標,公司做到一定規模後便會「做靚盤數」準備上市集資。這有兩方面好處,一方面可以為公司帶來大量資金,另一方面公司可以得到市場的估值。在不同的交易所,因為股票流動性高,同時吸引到投機者與投資者,財富便可得到變現。而其後若需要資金或大股東需要套現,可在場內場外作配股玩財技。
整個過程中富人便可創造財富,如前日剛上市便倍升的泡泡瑪特,上市前最後一輪融資在今年4月,當時估值只有約200億港元。經過幾個月後上市,現時估值接近1000億港元,短短幾個月間估值便翻了幾倍,上市前的投資者自然賺到盤滿砵滿,而去到接近上市前融資一般都主要集中在益朋友或者搵明星。
簡單了解了整個上市集資的過程後,作為小投資者的我們的投資方法是甚麼?由於一直都有不少讀者有興趣,稍後我會作一些新股上市的分析以及介紹抽新股的投資策略,這會與我一直崇尚的選擇優質股策略會有好大分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