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你有1000萬投資在6%回報的資產上,每月就可以有5萬收入,這已遠高過香港平均收入,究竟怎樣才有1000萬資產?正確累積資產的辦法又是甚麼?
合理回報
投資者們最關心的莫過於投資回報,究竟怎樣才是一個合理的回報率,我們應該幾多%的回報?10%的回報是否一定比8%好?在探討這個問題前請讀者們先在此連結重溫一下風險在投資學上的定義。
然後,我們用上一篇文章訂立目標相似方法在Excel裡計算出在不同投資每月儲蓄額、回報率及年期下的終值(FV),大家可自行在連結中學用方程式Function FV。下圖第一行是每月儲蓄10000,以6%回報率用10年時間可以儲蓄多少錢,第2行至第6行是不同儲蓄額、回報率以及不同年期可以儲蓄的金額。

圖一可以看出不同投資回報率、年期、每月儲蓄額的最終回報,這裡有兩個數值在大家掌控之中,便是每月儲蓄額以及儲蓄目標年期,這兩個目標宜優先定下,然後筆者這系列的教授便會集中在第3個數字,回報率。有了這3個數值,大家便可簡單以FV這條function計算出終值。
回報與風險的關係
在講解回報率前筆者首先要強調風險,回報越高的資產風險便越高,波幅越大。筆者下面列出常見的投資工具過去10年的大約平均回報率,但謹記,歷史回報並不代表將來表現。

我們可以看出,最高回報的科技股過去10年的年度化回報有約20%,看似非常吸引,但風險亦是上面4項資產最高的,標準差達15%以上。而在2000年科網股泡沫爆破時更大跌約8成,其後要超過15年去到2016年才重回高位。
結語
投資者若全部投資放在單一行業上,隨時更難達至預期目標,這亦是筆者經常說管控風險的重要性。重要的事情講三次,風險、風險、風險﹗切忌單單追求回報。
所以訂立合理的預期回報的重點是控制風險,至於我們怎樣才能配置一個合理的投資組合管控風險,之後再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