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你有1000萬投資在6%回報的資產上,每月就可以有5萬收入,這已遠高過香港平均收入,究竟怎樣才有1000萬資產?正確累積資產的辦法又是甚麼?
這是這個系列的第三篇文章,讀者可重溫一下頭兩篇:
(一) 訂立目標
(二) 風險與回報
選擇風險
為什麼要選擇風險?我們訂下目標以及了解風險與回報的關係後,接下來的重點便是選擇適合自己的產品作投資,但任何投資都有風險,我能承受多少風險?或許好多人都不太清楚知道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其實了解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可以由4個方面入手。
第一是年齡,一般來說年紀越大所能承受的風險應該越少,例如退休後更著眼於穩定收入,債券便應在組合中佔有一定比例。反之越年青便應更多地著眼於回報,把更多資產放在股票上。當然,回報越高代表風險越大。
第二是自己所訂下的儲蓄時間,時間越長風險承受能力則越高。長線來說優質資產是會升值的,但短期或許會有波動,若閣下在1年內要結婚買樓,資產便不適合放在高風險的資產上。
第三是自己的流動資產能否足以應付一段時間的日常生活開支,因為我們隨時會經歷熊市,而歷史告訴我們熊市可持續超過一年,若我們收入減少便需以資產應付日常開支,故流動資產不多的投資者投資時應更審慎。
第四是自己對不同波幅的感覺,我們再重溫一下下圖中不同資產於過去的回報以及波幅,風險/標準差描述的便是波幅。在極端情況下部份資產的波幅相當驚人,如最近炙手可熱的科技股在極端情況下的跌幅可以接近8成,即投資10萬元可以跌至只剩下2萬元左右,大家可以細心思考一下自己能接受最極端情況下的跌幅。

結語
綜合以上四個方面,大家便可以選擇適合自己的風險去建構一個投資組合。普遍的資產選擇在於投資工具以及地區板塊上,下圖可以看出各類資產對應的風險。

普通投資者在投資工具上應聚焦於債券或股票,而地區選擇則大致分為中、美、歐洲以及環球,新興市場較為波動,選擇時應更審慎。板塊方面一些防守性板塊如公用股傳統上波幅較細,而增長型股票如科技及健康護理等則風險較高。
這裡我們先了解一些簡單的概念以及自行做風險評估,筆者以後會詳細講解如何做好風險管理及建構適合自己投資組合的策略與技巧。